首页 > 校内新闻 > 人物 > 正文

人民日报:他有个机器人梦

2014-12-04

中航科工集团33所智能机器人研究室主任张新华

《人民日报》 2014年12月04日  06 版

  印刷机器人、切割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等各式各样的轻巧型工业机器人站成一排, “旋转、拨动、夹持、定位……”一气呵成,张新华得意地向大家展示他们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研制成功的系列化轻巧型机器人产品。

  张新华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33所智能机器人研究室主任,同事们说,新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机器人迷”,一旦研究起机器人,他常常忘记下班。值得一提的是,张新华带领团队研制成功的装卸源机器人,可以实现放射源无人化装卸操作,被誉为我国首台应用于油田测井前线的航天“特种兵”。

  2002年3月,从天津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毕业的张新华应聘来到33所,初出茅庐就承担起了33所伺服系统的预研工作。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专业技术让张新华很快脱颖而出。

  有一次,所里将一个重大难题交给张新华,他困了就趴在桌上歇会儿,晚上就睡在实验室的凳子上,经过40多天奋战,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此后,张新华先后担任多个型号伺服系统主任设计师,取得一系列成果。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2011年2月24日,伴随着国内外机器人研究的热潮,33所也成立了智能机器人研究室,38岁的张新华被任命为研究室主任。然而,机器人要搞起来很容易,但要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却并非易事。

  “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张新华敏锐地意识到,确定发展方向决不能靠拍脑袋,必须走出去。张新华带领自己的团队在全国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深入调研。“我们的研究方向经历了一个由发散到收敛的过程,很多方向的确定都是走出来和比出来的。比如轻巧型工业机器人最早并不是我们的重点方向,但张主任带队调研后发现,这种可以把人员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后来我们就将其调整为重点方向了。”研制人员王晓林的一番话道出了“走出去”的重要性。

  “我对机械还比较了解,但智能机器人研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大量学习和调研。”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张新华有着清醒的认识。

  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国产工业机器人也异军突起,预计今年国产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将超过1.2万台,同比增长25%左右。

  面对发展如此快速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张新华兴奋地说:“我们要发扬航天精神,利用航天核心技术的独特优势,解决制约国内机器人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把我们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做强做大,把我们智能机器人研究室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研发团队。”

  人民日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4-12/04/nw.D110000renmrb_20141204_6-06.ht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