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内新闻 > 教学 > 正文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师生七年打造“一亩园”做实践基地

2015-11-19

本站讯(记者刘晓艳)得一小园,于亭台楼榭间坐听鸟鸣水潺,邀三五好友闲坐小酌望云卷云舒……“园居”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居住梦想,也是一种清雅的生活姿态。近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便拥有了这样一处小园,取名“一亩园”。

1114日,中国私家园林史博物馆在北京通州宋庄镇艺术家园区的“一亩园”开馆。这座私家园林史博物馆,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刘庭风教授带领学生教学新利18网址登录 实践的作品,历经七年时间倾心打造,是中国第一个系统展示中国私家园林历史的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个现在乃至将来最小的私家园林博物馆。

作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的教授刘庭风一直为“没有一个教学实践基地”而苦恼,为此他不得不经常“到处找正在施工的园林工地或基地”。于是,为天大建筑学院的研究生建设一个教学实践基地,成为他建造“一亩园”的最初动因。而在选址的时候,考虑到北京宋庄是中国画家最集中的地方,实践基地建在这里恰好也可以为天大建一个国际化的平台和窗口,成为“一亩园”建造的另一个动因。

2007年购地开始,历时七年,由建筑学院师生从设计到施工全方位雕琢的这座“一亩园”终于建成。

之所以命名为“一亩园”,是因为全园基地东西向28米,南北向25米,占地面积约为一亩。但是,全园的游览路线却达到200米。游线有园区的平面曲廊,有登山的蹬道和栈道,有攀登的楼阁。全园台阶多、道路曲折、景观立体化是游客最大的感受。

一亩园虽小,但却韵味悠长,文化与园林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整个园林分成园区和宅区。中国园林的要素特征是山水园,故园林以一山一水作为园林的骨架。中国园林的特征还在于大量的园林建筑,故用墙来分隔和限定空间,用廊来引导和转折视线,用建筑来增加园林停留和活动的空间,用楼阁来拓展视野。全园园区的景观有一山、一水、二桥、一石梁、一亭、一轩、一舫、一廊、一戏台、一阁楼、一栈道。宅部也园林化,格局是传统的四合院。合院中架一座桥,置二块石头,种一丛竹子。屋顶花园分成中式的瓜果菜圃和日式的枯山水。园林中,所有景点都有一个雅致的名字且都有典故可循:问天阁、尔海、云山、通惠坊、青蓝亭、鹅步桥、达观楼、渡月桥、喜雨轩、藏山精舍……

拓展视野是“一亩园”的另一特色。一亩虽小,但是,造园手法可把游客视线引向园外,如问天阁借景宋庄四周景观;木栈道借景围墙外的人来车往;四个露台有的借景东侧邻居院景,有的借景西侧道路,有的借景天上明月浮云。

此外,“一亩园”在交通系统、电力系统、水系统、管养系统中,也应用了低炭、节能、环保的多项技术。如,景观用水是循环用水,节省用水量;全园采用自动喷溉系统,节省劳动力;四合院加坡璃顶葡萄架组合,也是节能环保的低成本技术;全园植物肥料制作用生活垃圾和园林垃圾沤制有机肥技术等。

一亩园的建造过程饱含天大建筑学院建筑、规划、室内、园林等专业学生的智慧和心血,培养了七届研究生。“我记得2009年暑假,同学们在这堆假山,最大的石头有十多吨,而且连续几天暴雨忽停忽降,同学们也是干干停停,非常辛苦。”刘庭风教授介绍说,因为这里是教学实践基地,所以建造过程精益求精,追求“360度无死角”,仅最初的规划设计就经过两次大的修改,小的修改更是不计其数。

“一亩园”不仅寄托了天大建筑人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梦想,也寄托了为师者的梦想。在刘庭风教授看来,学生只有居住于园中,才能体验到园中的美,天大培养的设计师应该具备空间体验、季节体验、文化体验、建造体验,和管养体验的敏感性、操作性和责任性。此外,“一亩园”作为私家园林史博物馆,还承担着将天津大学在风景园林历史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推向社会的功能。在刘教授的设想中,这里还将经常举行园林学术活动、文化沙龙,不仅让学术界人士更让文化界的学者和艺术家们在此活动,产生艺术的灵感和火花;这里还将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进行短期中国国学的培训,成为展示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窗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