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杨贤金:以“精准”为要推动高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4-02-09       

以“精准”为要推动高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杨贤金

本文刊发于2024年01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破解这一核心课题的关键之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已经由垒台夯基逐渐转向精细精准,天津大学抓住“精准”这一“题眼”,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立足根本任务,准确把握工作方向 ★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论断,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在于一代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牢牢把握好思政工作的方向。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校要牢牢把握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学校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选择和理性担当。学校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作为根本要求,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在“四个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

深刻把握思政工作规律。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学校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和方法,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规律,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落脚点,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支撑引领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面向未来培养时代新人。“95后”“00后”的在校大学生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和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高校要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和时代发展需要,超前研判未来卓越人才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系统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站在后天为明天培养人才。学校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深化工程教育改革,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知识图谱,打造系列项目式、研讨式的多学科融合课程,引导学生立足“四个面向”开展研究,培养心中有理想信念、身上有家国情怀、手里有过硬本领的新时代卓越人才。


★把握学生特点,推动需求精准对接 ★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落脚点在“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高校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展理念,凸显学生作为思政工作认识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地位,持续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用好新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亲和力与实效性。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一是有的放矢,解决学生思想“堵点”。学校引导干部教师扎实落实“一线规则”,主动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时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困惑,针对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面向不同阶段学生开展调研,做好分类画像、对症下药。二是精准施策,解决思政工作“痛点”。学校在主题教育中深入开展调研,梳理总结出如理论宣讲学理性比较强,针对性、亲和力还不够;课程思政还存在“硬融入”“表面化”;思政工作队伍能力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针对不同问题研究有针对性的办法举措,做到靶向治疗。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体,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尊重学生。一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要转变传统的“单向输出”的工作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切实提升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参与感、需求感与获得感,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坎里。学校抓好思政课主渠道,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计划”,构建“线下+线上”“理论+实践”“专业+公益”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样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组建师生理论宣讲团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村社区进行理论宣讲,引导学生从“看一看”“讲一讲”到“做一做”,让学生既成为教育主体,又成为受教育主体。二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要关照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关心和了解学生感受,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学校丰富第二课堂主战场,开展课外教育课程化、学分制建设,围绕政治素养、创新创业、职业发展、体育竞训等开设300余门课外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

善于运用技术赋能。高校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一是优化内容供给。学校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推出一批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网络文化产品。高质量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二是做好精准投放。要通过新技术精准了解学生的价值取向、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行为习惯、家庭情况、个人性格等,全面了解学生特点,精准定位学生需求。学校建设优化智慧服务系统、安全预警系统、学情数据系统等,精准化、精细化、精致化投放优质思政内容和产品,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施教的“滴灌”结合起来,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简单泛化、千篇一律现象。


★ 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各方力量有效联动 ★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社会是人生的大课堂和终身教科书,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迫切需要师生家社校的有效协同,以实现“1+1﹥2”的效果。要着眼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在构建协同机制、创新育人的载体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思政工作水平。

健全机制完善育人体系。学校不断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度融合创新,构建“大思政”格局,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培育时代新人。一是建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探索思政课“授课小组制”,使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联动,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互融互通。二是构建“项目制”育人机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项目,探索解决“卡脖子”难题的项目,实现“有灵魂的工程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增强社会担当。

搭建平台凝聚育人合力。平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汇聚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的重要力量。一是用好育人大平台。学校依托“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等大项目大平台,强化有组织的新利18网址登录 ,引导学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真刀真枪”搞新利18网址登录 ,将新利18网址登录 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依托新利18网址登录 平台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实践基地,让“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成为“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二是打造育人新场域。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深化教育培养模式、管理服务体制、协同育人体系、支撑保障机制改革。通过全面实施“师友导师”计划,完善研究生导师、班主任激励机制,协同推进育人力量进驻社区,扎根一线开展思政教育。

推动改革协调育人资源。学校不断深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系统协调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等育人资源。一是在横向联通上推动各主体、各要素的有序参与。制定《天津大学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围绕提高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心理健康品质等方面实施十大专项行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一体设计、统筹推动,构建起育人资源优化配置、协同运用的良性机制。开展“热爱我求学的城市”主题教育、“天大·海棠季”等品牌活动,“兴学之路”大型社会实践项目,加强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协同联动。二是在纵向递进上推动各环节、各阶段的有序衔接。学校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育人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从进入学校到毕业离校的整个过程,融入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提升育人成效。


★探索精准评价,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学校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深化学生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学校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以科学的导向推进学生评价改革。一是通过评价改革激发学生动力。学校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尤其注重学生的成长评价和成才评价,通过正确的评价导向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引导学生逐步发展。二是通过评价改革激活育人要素。制定“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评价指标等,让各环节、全链条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每个岗位、每门课程、每位教师的育人功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

探索全面的评价方式。学校不断推动观念更新、工作评价和方法变革,建立新的评价方式,推进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面向不同年级、类别的学生分级分类,制定具体、详细的评价标准,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丰富结果评价的呈现方式,破除“一刀切”的弊端。坚持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以教书育人为根本职责,深化教师队伍评价改革,建立和完善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体系,引导广大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

提供坚实的保障机制。学校注重总结提升,把实践经验巩固为制度成果,为推动评价改革提供坚实保障。一是让制度“立起来”。增强统筹推进力度,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又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制定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生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等,将评价的方式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让“软指标”变成“硬杠杠”。二是让制度“硬起来”。学校重视做好评价结果运用,将思政工作评价作为学生评价和党政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院级党组织考核的重要指标,并纳入校内巡查和领导干部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切实提升思政工作评价的“效力”,为深化教师、学生评价改革提供坚实保障。


(编辑 焦德芳 潘艳秋)

Baidu
map